古代名人

钟天纬

钟天纬(1840~1900),字鹤笙,亭林镇人。清同治四年(1865年)秀才,曾在亭林设馆授徒二年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入上海广方言馆,师从美国学者林乐知攻读英语,为该校第一期门生。卒业后,从事教育工作,与同窗合作创办上海三等公学,并任教职。他采用新法施教,以谆谆教导,讲解为主,改革死记硬背的陈旧教法,颇得门生崇敬。

光绪元年(1875年),同窗徐建寅任山东机器局总办,应徐之邀,在山东机器局翻译馆任职,光绪五年(1879年),清廷大臣李风苞出使德国,兼任奥、意、荷三国大使,徐建寅为使馆参赞,邀钟天纬随同出国,任翻译之职。使他得以游历欧洲各国,考察西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状态,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政俗之异同,深感清廷的腐败无能,萌生了改革的思想。光绪七年(1881年)回国,受聘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译员。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盛宣怀时办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,应其约请赴山东烟台,参与分析上海轮船和电报两局的利弊,提出改革方案,深得盛的正视。次年(1888年)被委派为路矿学堂监督,其间参与勘矿,所获甚丰,得盛宣怀的嘉评。

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任湖广总督,开办汉阳铁厂等,钟天纬应邀赴湖北在武昌铁政局任事,后去汉阳铁厂代理厂务。

光绪十八年(1892年)在武昌任自强学堂监督。次年(1894年)辞职回沪。后又被盛宣怀邀至天津,撰写《救时百策》上陈清廷,未被采纳,乃决心南归。

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秋,在上海集资设立公济善堂于高昌乡27保(今上海南市)被推举为驻堂董事。次年(1896年)任上海江南制造局机器厂委员,后又兼任吴淞电报局长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经清当局委任为广东县丞,后改任通判,加衔五品。一生奔波,其“实业救国”之志难酬。
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康有为、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,他深感在封建时代民智未开之时,应首先开发民智,遂转向“教育救国”。在上海格致书院创设“兴学会”,募集经费,在高昌乡创办棠荫、董威、湖海、平安等4所新式小学,自编教材12册, 名为《读书乐》。有歌谣、喻言、故事、伶俐、格致、史略等内容。传授新知识,由浅入深,很适合少年儿童学习。同时并为维新派汪康年、黄遵宪主理的《时务 报》撰文,鼓吹变法改良,与戊戌变法遥相呼应。其间结识了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、麦孟华等维新派人物,交往甚密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他重入上海江南制造局 翻译馆,埋头著译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7月,因4年前的车祸伤脑后遗症复发去世。

钟天纬是我国早期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者之一。他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考察,内容涉及哲学、科技、文化、教育和习惯风俗等各方面,并以其研究成 果,撰写了《格致说》、《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》、《西学古今辩》、《中西学术源流论》、《中西格致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》、《中西民好静与好动之分》、《中 西学术传统重道轻艺与轻道重艺之殊》,在充分一定中国古代文明活着界发展史上之地位的同时,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指斥。

钟天纬又是我国早期翻译家之一,曾与英国人罗亨利合译《西国近事类编》,与传兰雅合译《工程致富》、《英美水师表》、《铸钱说略》、《船坞论略》、《行船章程》、《考工记要》等书,向国内介绍西方的新知识。

亦擅散文与诗,著有《刖足集》、《格致课存》、《随轺载笔》、《佐幕刍议》、《扪虱录》、《时事刍议》等诗文集。

上一篇:竟陵派文学家钟惺 下一篇:钟毓

客服热线

技术支持电话咨询

13477247781

责编微信:13477247781 13985338289 投稿邮箱:304975101@qq.com 1140218682@qq.com     邮箱:273039264@qq.com

版权所有:鍾氏宗亲总会 湘ICP备18001868号-1